

博實之窗
6月14日,質量管理部員工及家屬一同參觀了大慶鐵人紀念館。?
懷著滿心的敬畏,我們沿著47級臺階緩緩而上,這每一級臺階,都仿佛在訴說著鐵人王進喜短暫卻無比輝煌的47年人生歷程。這座以鐵人命名的博物館,不僅是記錄石油工業奇跡的歷史殿堂,更是一本生動的“質量教科書”。?
這次參觀讓我們深刻意識到:質量管理的本質,正是對“鐵人精神”中那份極致、擔當與堅守的傳承,它不僅是技術的嚴謹,更是精神的淬煉。?
一、“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”:質量是刻進骨子里的責任?
在“艱苦創業”展區,王進喜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的畫面讓我們駐足良久。1960年,面對井噴危機,他不顧腿傷跳入齊腰深的泥漿池,喊出“寧肯把心血熬干,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”的誓言。這不是魯莽的冒險,而是對質量的極致追求。在他眼里,一口油井的質量關乎國家能源安全,關乎子孫后代的福祉。?
“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”,這句被刻在展墻上的話,道破了質量管理的終極答案:質量不是數據達標,而是責任擔當;不是流程合規,而是良心堅守。反觀我們的日常工作,偶爾會陷入“差不多就行”的誤區:檢驗報告多寫一個數據嫌麻煩,工藝參數偏差一點覺得“不影響大局”,客戶反饋的小問題歸咎于“使用習慣”。但鐵人的故事提醒我們:質量沒有“差不多”,只有“夠不夠”。就像他帶領隊伍打的第一口井——“薩55井”,從鉆桿校直到泥漿比重,從井深測量到固井質量,每一個環節都反復校驗、嚴格把關,最終成為大慶油田的“標桿井”。這讓我們明白:質管人的責任,就是要做質量的“守門人”,把“經得起檢查”刻進每一份檢驗報告、每一次現場巡檢、每一回問題追溯里。?
二、“識字搬山”:質量提升需要打破認知的“天花板”?
“識字搬山”的故事讓我深受觸動。王進喜文化程度不高,但為了掌握石油開采技術,他隨身帶著字典學術語,蹲在設備旁記參數,甚至用土豆刻模型研究機械原理。
?
“寧肯少活二十年”的背后,是對知識的敬畏,對專業的執著。這讓我們聯想到質量管理中的“能力短板”:有時我們會用“經驗主義”代替標準學習,用“大概齊” 掩蓋技術盲區,用“以前就這么干”來回避流程優化。?
鐵人的“識字搬山”精神啟示我們:質量提升的本質,是認知的升級。就像他帶領隊伍在零下30度的極寒中,用“盆端桶提”的方法運水開鉆,這不是蠻干,而是基于對地質條件的科學分析;他發明的“填滿式鉆井法”,不是憑空想象,而是對鉆頭磨損規律的反復驗證。在質管工作中,我們同樣需要這種“打破砂鍋問到底”的勁頭:為什么這個批次的產品合格率波動?是原材料變化還是工藝參數偏差?如何通過數據建模找到根本原因?只有像鐵人那樣把“問號”拉直,把“不懂” 變成“精通”,才能真正筑牢質量的“技術防線”。?
三、“三老四嚴”:質量文化的核心是“較真”?
“三老四嚴”(當老實人、說老實話、辦老實事;嚴格的要求、嚴密的組織、嚴肅的態度、嚴明的紀律)的展板前,一組老照片讓我們佇立。在質管部工作的四年里,我們制定過無數份合格證,組織過無數次培訓考核,但最難的始終是讓“較真”成為習慣。有時會遇到“老熟人”的求情:“這次就通融一下,下不為例”;有時會面臨“進度壓力”的催促:“先放行,問題后面再改”。但鐵人的故事告訴我們:質量的“紅線” 碰不得,“差不多”的口子開不得。就像他帶領的1205鉆井隊,從隊長到司鉆,每個人都有“質量臺賬”,每道工序都有“復查簽字”,哪怕是一顆螺絲的扭矩值,也要反復測量三次。這種“較真”的文化,才是質量管理的核心競爭力——它讓“一次做對”成為本能,讓“追求卓越”成為信仰。?
四、做新時代的“質量鐵人”?
從“寧肯少活二十年”的豪邁誓言,到“三老四嚴”的樸素堅守;從“識字搬山”的求知若渴,到“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”的責任擔當,鐵人精神早已超越了石油行業的邊界,成為所有追求卓越者的精神坐標。?
作為質管人,我們的戰場不在泥漿池里,而在每一份檢驗報告里;不在零下40度的井場上,而在每一次標準執行中;不需要用身體攪拌水泥,但需要用專業守護質量。?
未來的工作中,愿以鐵人為鏡:做“較真”的質量衛士,對每一個數據負責;做“識字” 的專業行者,對每一項標準鉆研;做“經得起檢查”的擔當者,對每一件產品敬畏。?
因為真正的質量,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數字,而是刻著責任、溫度與信仰的精神印記—— 這,就是鐵人精神給質管人最珍貴的啟示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銷售熱線 | 電話:(86)0451-84367031
售后服務 | 電話:400-620-7799 (24小時)
投 訴 | 電話:(86)0451-84348393 (周一至周五8:00-17:00) 郵箱:bsts@boshi.cn
版權所有©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:黑龍江省哈爾濱開發區迎賓路集中區東湖街9號 郵編:150078 黑ICP備13005825號-7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哈爾濱